【观点】中国经济式微征象

疫情过后的去年年初,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会重新恢复繁荣的势头;然而,当时很少有人预见到,中国经济的困顿竟从此成为一幕常见的场景。

China Congress Economy

【观点】中国经济式微征象 Source: AP / Mark Schiefelbein/AP

2024开年,中国经济的走向将会如何?对很多期待与中国发展贸易金融活动的国家和企业来说,中国的经济实况令他们颇为失望。为什么中国经济不见起色?其实,2019年底疫情的蔓延,并不是中国经济走向衰落的唯一原因;早在2015年,中国经济就已经初显疲态了。本文由此起笔,然后分析中国经济走向衰退的缘由。 

一、繁荣缘何而去?

2017年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繁荣缘何而去?——中国经济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当时我指出,过往20年中国经济繁荣的成因,正是今后繁荣消逝的缘由,实可谓,荣兮衰所伏。

曾经延续20年的中国经济繁荣,主要由“出口景气”和
构成,了解了这两个景气的由来,便能理解,为什么今日中国的经济困难成了“新常态”。换言之,中国长达20年的“出口景气”和“土木工程景气”之形成与消失,就是理解今后中国经济困境的钥匙。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经济繁荣,其实是拜“出口景气”之赐。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的出口连续每年以高于25%的速度增长。

中国经济能长期这样持续下去吗?显然不可能。对中国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来说,全球市场太小了,中国的劳动力占全球就业人口的26%,即便全世界工业化国家都停止制造工业品,把市场全让给中国,中国的“出口景气”也不可能无限期延续下去。何况,从国际经济平衡的角度来看,贸易必须互利,才能维持久远;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必然导致外企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所以,中国的“出口景气”总有结束的一天。果然,2016年中国的出口按美元计价下降7.7%,中国经济从此告别“出口景气”。

2008年中国的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中国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繁荣,决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由此带动了一轮“土木工程景气”,中国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迅速从2008年以前的18%到20%,上升到2013和2014年的35%。虽然“土木工程景气”再度支撑了中国近8年的经济繁荣,但房地产泡沫也悄然形成。

以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当时房地产工程的投资规模大约相当于日本平成泡沫时期的1倍,是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时房地产投资规模的3倍。在“土木工程景气”的高潮时期,中国3年消耗的水泥量,比美国整个20世纪消耗的水泥还要多;中国的粗钢生产能力在短短的6年里,从2008年的6.6亿吨攀升到2014年底的11.6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重从49%提高到69%。

与“土木工程景气”同时出现的是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同时,住房供应接近饱和。据2015年的调查,中国2.5亿城镇家庭共有3亿套住宅,而正在施工或已建成但找不到买主的住宅是1亿套。由此可见,那时,“土木工程景气”就快要走到头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只能靠国内消费、出口和投资这“三驾马车”来拉动,当中国经济不能再靠不断扩张出口或投资快速膨胀来保持繁荣,那中国能否靠十几亿居民的消费能力,继续维持经济繁荣呢?

事实是,中国很难出现“消费景气”。虽然中国经济曾经进入繁荣状态,但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到现在一直徘徊在36%到38%的水准。世界银行公布173个国家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人口超过1千万的国家里,仅有几个国家的这一比重,处于40%以下的偏低状态;大多数发达国家多年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当稳定,美、英、日、法、德分别是69%、65%、61%、56%、55%。

中国虽有14亿人口,具高消费能力的人口只占4%不到,他们的消费无法拉动整体经济。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一直在讨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这个问题,但始终找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现在他们对此话题已不再感兴趣,因为议而无用。

中国的经济学家一直没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出口景气”与“土木工程景气”对消费的作用完全不同。“出口景气”可以让企业的出口收入形成“涓滴效应”,使企业主、技术工人和生产线装配工的收入递增,再通过服务业外溢到许多行业,从而带动消费。但是,出口产业只占经济的一部分,“出口景气”的“涓滴效应”,不会扩散到全社会,所以拉动消费的能力相对有限;

而“土木工程景气”则会打压消费。房产价格飙升以后,许多城镇家庭都把购买房产作为家庭财产增值的主要渠道,因此,居民家庭的消费能力受到房地产泡沫的挤压,偿还房贷本息成了家庭开支的重头。当“土木工程景气”带动的“房产热”成了“社会运动”,大部分城市家庭都参与其中时,“房产热”对国内消费的排挤效应,就构成了抑制全国性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

一旦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马车”同时“趴窝”,中国的经济就必然告别繁荣,步入经济衰退。

三、倒闭、失业、裁员,经济迅速衰退

三年疫情之前,中国经济其实就已经告别繁荣了;但是,三年疫情加剧了经济困境,各行各业当中,资金链首先严重断裂的就是房地产业,由此便进一步触发了经济衰退。笔者去年9月26日曾在本网站刊登一篇文章《中国房地产业的兴与衰》,介绍了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来龙去脉。

实际上,因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陷入严重困境之后,导致经济衰退的“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一片,经济萧条和企业倒闭的蔓延之快,远出于国人和国际社会的想象。

去年6月官方公布的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了创纪录的21.3%。今年1月上海复旦大学发布的一篇报告显示,去年该校3千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当中,直接就业人数仅占18.7%。除了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连一向被视为“饭碗比较可靠”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裁员。虽然“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把参加“公务员考试”,作为最后的就业希望,但去年中央政府已经开始要求财政困难的多个省市,当年必须压缩5%的公务员,现在公务员的“铁饭碗”也靠不住了。

地铁的载客量也反映出乘客的明显下降。裁员失业潮之下,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全国轨道交通每公里线路的日载客量(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运营长度)比2019年减少了18%。这说明,2023年将近年底的时侯,每天乘坐轨道交通工具上下班的人数比疫情前少了将近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以2019年为参照系,2023年底的城市就业年龄人口中,约20%的人现在无班可上,因此他们不再需要搭乘地铁通勤,实际上,这些人是加入了失业大军。

随着倒闭潮、失业潮、裁员潮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2023年居民对汽车、手机、家具等耐用品的需求迅速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平,12月还略微下降。物价下跌反映出居民需求下降,消费不振,欲望不高。然后,大批百货商店和高档消费品商店相继倒闭。据红餐网12月13日的文章披露,餐饮消费场所“农家乐”近年来倒闭8万家,仅去年就有7千多家关闭。 

四、中央财政没钱了

中国的经济衰退不只是涉及实体部门,而且也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核心领域。所谓经济衰退的核心领域,就是号称经济动脉的财政和金融这两大部门。

我去年7月17日在本网站刊登的文章《中国的地方债务危机与国际担忧》,曾经分析过中国的财政困境。简单来讲,各级地方政府严重依赖房地产泡沫,只有在房地产热的状态下,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土地给房地产公司、获得土地出让金,才能勉强维持地方政府的日常运转。但是,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房价开始下跌,特别是二手房变得有房无市,连在四大一线城市,不降价一到两成,都卖不掉一套二手房,这就导致新房价格相应下跌,销售困难。

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公司被原有的建筑项目套牢了,盖了一半或盖完了的住房,买主寥寥,公司就无法回笼现金,资金链断裂,已有一批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相继陷入破产。如此一来,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就没法再大量卖地,结果其巨量债务难以到期偿还。

据路透社1月19日报道,国务院刚向12个省市发出通知,要求它们推迟或停止由财政部资助的那些还没完成一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包括高速公路、机场和城市轻轨线路建设。 这个决定意味着,中央财政现在已经无法再承担原先对地方政府承诺的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只能强制中止这些项目。显而易见,地方财政没钱了,中央财政也没钱了。

去年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有一种呼声,希望中国的中央政府出手解决房地产泡沫,挽救中国经济的滑坡趋势。这样的期望建立在一种预期之上,那就是,尽管中国的地方政府现在债务沉重,或许集权的中央政府还有足够的财力来拉动经济。然而,国务院的上述行动表明,中央财政也面临困境,除非终止这些原来准备拨给地方政府的建设项目资金,否则,中央财政可能就难以维持其他方面的必要日常开支了。 

五、习近平的新命令: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

那么,经济衰退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金融部门这个全国经济活动的“心脏”呢?这可以从1月1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看出来。

新华网发布了习近平这次讲话的要义。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银行系统要支撑经济全局,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所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金融危机的代名词。这个讲话透露出,中国已经存在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了。另外,习近平还强调,今后中共要靠加强金融监管,来维护金融的安全性;金融机构不能唯利是图,不能胡作非为。

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没有提到习近平讲话的全部内容,但中国的其他媒体报道这个讲话时,多了一句新华社没报道的话。这句话是,中国的金融发展之路要有别于西方,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这样的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的贪官吗?虽然许多大型银行都是上市公司,但它们都有政府背景和大量政府股份,银行内部的纪检和监察部门从来没停止查办贪官,所以,“长牙带刺”主要不是针对银行内部的贪官,而是面向银行所服务的客户。

金融部门是为存款和贷款客户服务的行业,要求金融部门参与“长牙带刺”的监管,相当于银行要为政府扮演经济警察的作用,对客户要敢“咬”、敢“刺”。这句口号给出了一个危险信号,那就是,中南海发现,金融危机已经来临,要保住金融系统,就可能需要让客户“肉痛”。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民众对银行的这种新角色,是没有抗拒能力的。

实际上,现在中国整个经济的运行,已经完全躺在银行的居民存款上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靠银行认购;国有企业亏损,也靠银行用贷款来养;对贫穷国家投资,还是靠银行拿钱。金融系统成了中国经济的最后支柱,而这个系统为了自己的安全,现在已经到了要对客户“长牙带刺”的地步了。

我去年9月26日在本网站刊登的文章《中国房地产业的兴与衰》之末尾,曾提到了各国主要财经媒体去年下半年陆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标题,从那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财经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忧心重重。其中《华尔街日报》去年8月23日和24日的文章标题是,《华尔街的“中国梦”逐渐破灭》和《中国40年经济繁荣落幕,接下来会怎样?》;仍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它今年如何判断中国的经济走势吗?该报今年1月18日相关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经济步履蹒跚地走进2024年》;该报的预测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像去年一样步履蹒跚。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作者:程晓农,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旅美学者。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请在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25 January 2024 4:04pm
By Xiaonong Che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