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出現毒「癩蛤蟆」 當局發出生物安全警報

維州當局正試圖了解這隻黑眶蟾蜍(俗稱癩蛤蟆)是如何來到墨爾本。在東南亞,包括峇里島、泰國和巴布亞新畿內亞都有大量的毒蟾蜍存在。

An Asian black-spined toad's face and eyes close up.

黑眶蟾蜍具毒性,被認為是「嚴重的生物安全威脅」。當局呼籲維州市民如再發現這種毒蟾蜍,請向他們報告。 Credit: Nikhil More/Wikimedia Commons

要點
  • 維州居民在野外發現有毒的黑眶蟾蜍。
  • 與甘蔗蟾蜍類似,該物種原產於中國、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印尼。
  • 根據法例,該物種被認為有生物安全風險。
一隻有毒的黑眶蟾蜍在維州被發現,距離這種蟾蜍原生地數千公里,對維州野生動物和寵物構成嚴重威脅。

墨爾本東南區Huntingdale,一名居民於「拆禮物日」(Boxing Day)下午,沿著火車站附近的 Djerring Trail 散步,發現了一隻認為是甘蔗蟾蜍的東西,並將其拾進杯子裡。

他們向維州農業處(Agriculture Victoria)報告發現了這隻蟾蜍,該部門隨後確認該動物是黑眶蟾蜍,一種產生有毒乳狀物質的兩棲動物。

維州農業處表示,野生動物或寵物如果試圖吃掉蟾蜍,可能會罹患重病或死亡,蟾蜍每年最多繁殖兩次,每個週期可產下多達 4 萬顆卵。

食用黑眶蟾蜍的皮或卵也可能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

黑眶蟾蜍一般不存在野外

當局正試圖了解這種蟾蜍是如何來到墨爾本。這種蟾蜍在包括峇里島、泰國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在內的東南亞地區數量眾多且分佈廣泛。

維州農業處生物安全經理凱亞當 (Adam Kay) 表示:「牠們(這種蟾蜍)在澳州境內的野外不會自然出現,但是,該物種經常會作為偷渡者,在澳洲邊境的貨櫃和個人行李中被截獲。」

「牠們有毒,會與本地物種爭奪食物和棲息地,有可能像昆州的甘蔗蟾蜍那樣對環境造成影響。」

「這是一個嚴重的生物安全威脅,我們正在向Huntingdale地區居民和商店東主尋求幫助,他們可能了解這種蟾蜍如何出現在社區中。」
這是自 1999 年以來向維州當局報告的第 18 種蟾蜍類。

凱亞當呼籲墨爾本居民若有再發現黑眶蟾蜍,請向維州農業處報告,因為根據該州的法例,黑眶蟾蜍被列為害蟲。

如何辨識黑眶蟾蜍?

A toad in amongst grass.
印尼峇里島沙努爾 (Sanur)的黑眶蟾蜍。 Source: Getty / Auscape/Universal Images Group
黑眶蟾蜍的乳狀毒素具有刺鼻的氣味,可能會導致人類的眼睛和鼻子痕癢,這種動物可以透過沿著眼睛上方延伸至鼻子,凸起的、黑色的骨脊識別。

黑眶蟾蜍還有一個獨特的尖鼻子。上唇有明顯的黑色邊緣;黑色尖頭和鉤狀腳趾;可見的耳膜;皮膚乾燥粗糙;後肢短,腳和腳趾有粉刺般的疣;底面為白色、奶油色或淺棕色,有黑棕色斑點。

黑眶蟾蜍會有不同的皮膚顏色,但最常見的是淺黃棕色,帶有凸起、黑色和疣狀斑點。

當局表示,在墨爾本發現的這隻蟾蜍時,牠的健康狀況很差,在適當處理以盡量減少生物安全風險前已經死亡。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
Published 4 January 2024 3:58pm
Source: AAP,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