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太平洋戰爭 2.0:中美貿易戰升級

這場貿易戰僅僅是中美之間太平洋戰爭2.0的一個序幕和局部戰場,它是截至目前最炫目的局部戰場。即便美國國內的政局演變,即便特朗普提前成為跛鴨總統甚或下台,美國也不會停止對華貿易戰。

China says it has no choice but to respond to the US's new tariffs which will take effect on 24 September 2018.

China says it has no choice but to respond to the US's new tariffs which will take effect on 24 September 2018. Source: AAP

如果我們拉伸大歷史的視野,跳出 2000億美元還是5000億美元、加征10%還是25%關稅這一城一地之得失,照著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所戲仿的樣子撥動地球,就會發現, 此次中美之間貿易戰的實質,乃是一場2.0版本的太平洋戰爭。 其地理範圍,越出80年前那場美日太平洋戰爭的範疇,從西太平洋地區延燒至印度洋甚至南大西洋沿岸地區,又從海洋跳上歐亞非大陸,在東起喀什,經由古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傳統海路兩條線所圍成的廣大區域, 一路向西到開普敦、達喀爾、直至拉美的廣闊戰線上到處交鋒;其最終目的,自然是厘清這一廣大地區的物質財富和消費能力以何種規則組織起來、並且最終流向北太平洋兩岸的哪一側。

因此,當特朗普選擇在「九·一八」宣佈對華加征關稅,並且在 9月24公佈對華加征關稅的細則時,大家就不應當感到意外;中國立刻回擊,對美國6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或5% 的關稅。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特朗普並未兌現他此前的反反報復威脅,按住另外27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不動,出了一個盤外怪招,藉口中國軍方從俄羅斯進口武器裝備,對解放軍相關部門及其領導者個人實施「精確制導打擊式」 的制裁;中國方面對此的反制更加令人意外——乾脆直接宣佈中止劉鶴副總理赴美談判,中止中美兩國的貿易磋商;這在11月份美國中期選舉即將來臨的情況下,頗有些「不以特朗普政權為談判對手」的架勢, 等待美國國內政局出現變化。

中美貿易戰作為一場 2.0版太平洋戰爭的第一重內涵,就是對於全球生產鏈的扭曲效應;即,通過有意識地國家戰略能力,主動地重塑國際生產和分工的鏈條,重新分配價值流向。

在此次貿易戰以前,中國是毫無疑問的世界工廠,主導著全球製造業的供應鏈。 但看起來,特朗普政權所主導的貿易戰,正在使得事情悄悄起變化。 荷蘭合作銀行市場研究主管認為,「(中美)兩國經濟的分道揚鑣將導致供應鏈出現巨大變化。 越南、泰國,也許還有印度將受益。 墨西哥也是。 美國將取得地緣戰略上的勝利,像自己被掏空一樣掏空中國,並將世界分裂成相互聯繫更為有限的中國和美國陣營。 那將是美國實力的勝利。 」

歐亞集團亞洲主管也認為,「美國官員的一個目標是利用關稅激勵美國公司將其供應鏈移出中國,當然這並非美國政府內部的統一觀點。 理想的結果是將生產遷回美國。 哪怕美國公司並不回歸,而只是遷往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由此使其供應鏈不是過度集中在中國,一些官員也會頗覺欣慰。 就科技行業而言,這一點更是如此。 」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在 9月21日發佈的資料顯示,2018年1~6月東南亞5個主要國家的製造業生產指數比上年同期上升6.2% ,逼近已呈現漸減趨勢的中國製造業生產指數的增速。 看起來,將供應鏈從中國遷往東南亞或其他地區的「中國+1」趨勢正在擴大,南亞、東南亞等國的基礎設施開發開始顯現出積極效應。 但問題是,事情果真如此嗎?
就在此次特朗普政權給 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之前,8月20日——27日(6個工作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搞了一個聽證會, 目的是聽取加征關稅對美國本土企業的影響。 這個聽證會來了358名企業代表,結果非常意外——超過95%的美國企業代表反對加征關稅,6天聽證會變成了美國版的「 厲害了,我的中國」故事會。 企業代表給華府的官員們描述了無數個選擇中國企業作為合作夥伴的理由:完整的產業鏈、齊全的配套、高超的工藝、聰明而又勤奮的工人、發達的物流(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下載美國聽證會記錄)。 後來美國貿易辦公室的官員乾脆直接提問:能否把供應鏈轉移到其它國家。 結果美國代表的回答卻非常一致——不能,全球其它國家找不到能替代中國的供應鏈,至少,在最樂觀的情況下,相當長時間內都是不可能的。 這真是一個令人憂傷的結果。 事實上,2018年1~8月,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下,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反而創歷史新高!

為什麼美國事實上無法將產業鏈逼出中國? 原因就是其他國家根本不不具備承接中國產業鏈的工業體系。 一個完備的工業體系的核心基礎,是以鋼鐵重工業加上「三酸一堿」為核心的化學工業,沒有這個重化工業核心基礎,連打火機和拉鍊都無法獨立生產,就更不可能具備中國那樣的產業鏈生產能力。 要知道, 建立這套重化產業體系的門檻是非常非常高的——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除了中國,就沒有一個能夠跨過這道門檻。

一旦美國無法用強力改變生產鏈的空間分佈,那麼等於宣告美國已經無力左右國際生產和分工體系,無力主導價值的生產、分配和流動,緊跟著將要發生的,將是國際生產和分工體系本身對於美國在其內部所處位置的再定義。 而這次2.0版太平洋戰爭的第二重內涵,則是表面上美國全面進攻表像下的中國戰略攻勢。 縱觀全域,這實在是一個中攻美守的戰略態勢。
China said it wanted to boost its auto industry
China said it wanted to boost its auto industry Source: AFP
在地緣政治理論中,歷來有所謂制海權、制空權與制陸權之爭,一部國際關係史,似乎就是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沿著地緣分割的斷層線全球鬥爭的歷史。 但是,歸根結底,人類社會所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絕大多數都是依託陸地生產出來的;制海權、制空權說到底是圍繞陸地上的財富而展開的,制海權、制空權歸根到底要落實到對陸地財富的控制上去。 歷史上英美等海洋強權的崛起,無非是利用歐亞大路上內部交通不便,主要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依賴海運的有利條件,通過控制海洋運輸線而控制貿易管道,進而控制物質財富的生產和流向。 但這一切隨著鐵路的出現而發生了改變,依託廣袤陸上腹地的鐵路網,可以便利地實現物質財富的空間再分配;一個依託鐵路網將歐亞非大陸整合起來的統一陸地強權,一直是英美國家的噩夢。

這個噩夢最接近實現的一次,是 1940年~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在那兩年裡德國主導下建立了德意日同盟,借助武力,德國基本完成了對於歐洲大陸的整合,日本接近完成對東亞大陸的征服;而這兩個版塊之間由廣袤的俄羅斯大地所連接,一旦蘇聯加入德意日同盟,形成柏林——莫斯科——「新京」(偽滿「首都 」長春)——東京軸心,一個完整的連通歐亞大陸的陸地同盟就要形成,這個大陸軸心完全可以向南瓜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孤立美洲的美國,將其排出去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

實際上,國際局勢也一度是朝著這個方向演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得柏林與莫斯科在歐洲的利益實現協調,兩國瓜分了波蘭和中東歐;同時 1940年蘇日中立條約達成,莫斯科與東京互相承認外蒙古與偽「滿洲國」的合法地位,實現了兩國在遠東的協調。 一個細節是,在條約簽訂後,史達林破例親自將日本外相松岡洋右送至火車站,親切擁抱「吻別」,熱情洋溢地對日本人說,說到底「俄羅斯人也是亞洲人」。 一個柏林——莫斯科——東京軸心呼之欲出。 這個軸心無疑對英美和中國都是極其不利的。 在蘇日密約中,雙方甚至秘密約定,沿著長城——潼關一線建立各自的勢力範圍。 這一切,只是在蹩腳的半個戰略家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孤注一擲進攻蘇聯,才徹底扭轉。 美國避免了被孤立的命運,迎來了建立全球霸權的契機;中國的國運也終於觸底反彈,徹底扭轉。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Donald Trump will proceed with plans for tariffs on about $US200b of Chinese imports, a report says. Source: AAP
這個大格局,發展到今天,就是中美兩強迎頭相撞,中國接過了拿破崙戰爭以降,歐亞大陸上的陸地強國整合歐亞大陸挑戰海洋霸權的接力棒。 在飽經大國爭霸鬥爭洗禮的美國精英看來,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上海合作組織集體安全機制等,說到底,就是整合歐亞大陸,這才是當今中美矛盾鬥爭的實質和要害。

9月19日,就在特朗普宣佈即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稅的第二天,中國與俄國就最大天然氣專案「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達成合作協定,俄能源部長諾瓦克表示 ,中俄共建西線天然氣管道的所有技術條件已基本達成,未來將就通過西線天然氣管道每年向中國運輸高達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另一方面,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間,近14%的美國LNG (液化天然氣)船貨是由中國買家採購。 在貿易戰全面升級之後,中國已大幅減少美國天然氣的進口量。 今年6月份,中國僅購買了一艘美國LNG船貨,7月份則直接降到了。 同時,中石油在冬季取暖季可能暫停採購美國LNG現貨。

由此我們知道,中美此次的貿易戰是由根植于國際政治的客觀規律做決定的,而這場貿易戰也僅僅是中美之間太平洋戰爭 2.0的一個序幕和局部戰場,儘管它還是截至目前最炫目的局部戰場。 那麼隨著美國國內的政局演變,即便特朗普提前成為跛鴨總統甚或下臺,美國就會停止對華貿易戰,重新回到過去民主黨時代中美G2的格局中嗎?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這大概率是不可能的,美國如果不趁著中國將崛起而未崛起的最後的歷史機會視窗遏制中國整合歐亞大陸的舉動,它就永遠沒有機會這樣做了。 那麼中美貿易戰會演變成一場持久戰嗎? 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是2020年;在那一年裡,美國國內將有高達1.2萬億美元的債務到期,在當前美聯儲進入加息週期,利率高企的大背景下,美國國內經濟能挺過這道還債關嗎? 要等美國首先挺過她的還債高峰期後,才進一步談得到中美貿易戰會否演變為一場持久戰。 

聲明:作者薛曉明,悉尼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以上為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

分享
Published 27 September 2018 2:36pm
Updated 3 October 2018 1:51pm
By Xiaoming Xu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