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曾是「品質保證」 它在澳洲有幾風光?

已故父親身穿一件香港製造的圓領背心的照片,勾起了張女士(Jennifer)的點滴回憶。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香港製造」的產品曾經世界知名,但如今已經風光不再。 Source: ABC Australia

要點:

  • 「香港製造」的產品曾在1980年代風靡澳洲。
  • 社運人士希望透過支持「黃色商戶」重振港貨風光。
  • 不過,專家認為香港製造業已是「夕陽工業」。

澳洲廣播公司,張平(音譯,Ping Cheung,洋名Peter)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海員身份來到了澳洲。他的名字現在仍刻在雪梨唐人街的華人軍人紀念碑上,紀念他幫助在白澳政策下受苦的華人移民。

Jennifer記得,父親在家中穿著背心底衫的日子,那時這身裝束是受到李小龍的武打電影所影響。

現年51歲的她說,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對香港製造的產品著迷,那時唐人街到處都是港貨——由紡織品到電池運作的玩具和食品,「對我來說,這是好的。這代表了優質。」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張平(左五)在1960年代,穿上香港製造的底衫吃晚飯歡度聖誕節。 Source: Supplied / ABC
在「香港製造」被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製造的產品取代之後數十年,香港本地貨開始再度吸引愈來愈多港人喜歡。

自從北京對2019年的大型示威運動收緊管制後,香港本土主義和身份認同意識不斷上升。港人嘗試抵抗北京的政治和經濟勢力,泛民主派支持者建立了「黃色經濟圈」。在圈中,人們鼓勵其他人只光顧表明支持民主的當地商戶。
雖然愈來愈多當地人買港貨,但專家認為「香港製造」難以回復昔日光輝。

甚麼是香港製造?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香港的製造業在1970年代開始擴張,這是由於之前中國發生內戰,令很多人從中國大陸逃難到港,在1960年代將人力和資金帶到當時這個英國殖民地。

1970年代,香港有大量廉價勞工,可以為國際品牌大量生產和加工。香港製造和出口的電子手表、玩具、衣服和其他產品,為全世界供應了他們日常所需。莊太量說:「在1980年代,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非常有競爭力。」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以往「香港製造」與「品質保證」劃上等號。 Source: ABC Australia
那時,很多西方國家將「香港製造」與「品質保證」劃上等號。莊解釋,當時由英國管治的香港,嚴格採用西方的生產和管理標準。

在1974年,香港成立了廉政公署(ICAC)。莊稱,這部門確保了公司和工廠嚴格遵照生產標準,同時防止商業賄賂。

這些政策和優勢下,香港製造業在1980年代進入時黃金時代。

「香港製造」在澳洲

根據維州Bendigo金龍博物館研究主任Leigh McKinnon的說法,澳洲最先出現香港製造的產品,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在經濟大蕭條年代,(每年)4萬磅(約1萬8,150公斤)的原料從香港進口到澳洲。」

那時候,香港進口貨通常賣給華人社區,包括米、薑、精油、茶、布、刺繡、網眼織物。在Bendigo,香港製造的產品會在雜貨店出售。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金龍博物館一個寫有「香港製造」的運貨木箱。 Source: Supplied / ABC
直至1970年代,澳洲和香港之間的貿易不斷增加,澳洲售賣的港貨達到史上最多。McKinnon說:「那些香港製造品牌和標誌,開始給澳洲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雪梨唐人街的禧市商會的78歲創會成員George Wing Kee憶述,在1960年代和70年代,來自香港的傢俬、廚房用具,以及晶體管收音機等白色家電,在澳洲大受歡迎。

他說,當時香港的產品便宜過澳洲本地貨,「在1950年代,一部晶體管收音機售價大約10元。」

他見證了唐人街自1949年以來的發展,當年他父親在唐人街買了一檔外賣生意。

George表示,1970年代香港移民潮,使唐人街進口多了很多筷子、電飯煲等香港製造產品,「全部都來自香港,完全沒有中國的,但有一些來自台灣。不過,主要都是來自香港,因為它們質素好。」

昔日光輝不再

對於年輕一代的香港人來說,「香港製造」的標籤蘊含特別意義。

黃同學(音譯,Meimi Wong)是香港留學生,她很享受在墨爾本和Geelong的商店中,尋找香港製造的古董。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香港留學生黃同學。 Source: Supplied / ABC
她的興趣是在2016年發掘出來,當年她在北墨爾本一間義賣商店發現一件米黃色麂皮外套,上面繡有香港製造的標籤。33歲的她自始開始收集香港製造的茶匙、手袋和杯墊。

她說:「在那些物品中,我可以感到香港那時候有多美好。你知道它們屬於那個我生活過的時代。」
Made in Hong Kong products
一隻刻有「香港」字樣的茶匙。 Source: Supplied / ABC
在1990年代,香港的製造業樞紐地位開始褪色。當年中國向世界開放其經濟,很多工廠由香港搬遷到鄰近的廣東省。

禧市商會的George說,由那時開始,澳洲出現的港貨明顯減少,「很多中國製造的產品的品質,都沒有香港的好。不過,澳洲的批發商寧願入平貨作快速零售,而賺的錢通常好過港貨很多。」

香港的地價飆升,同時中國有大量廉價勞工和土地,使它成為「世界工廠」。香港製造的產品已被中國製造的取代。

中美貿易戰再加劇了這個情況,美國威脅不准使用香港製造的標籤。在2019年11月,美國將所有香港進口貨品重新標籤為中國製造,以回應中國收緊香港的自治。

中大經濟學系的莊太量說:「在香港,製造業就像個夕陽工業,不斷萎縮。我不認為它能東山再起,因為我們的勞工成本沒有任何優勢。土地也沒有任何優勢。」

「每個經濟體也有它的強項與弱點,我們不必在每個行業也強大。」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14 February 2021 12:14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