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華燊:從難民到諾貝爾獎提名者

20多歲只身乘漁船漂流四天三夜逃離越南,在馬來西亞一小島上的難民營住了5個半月;來澳後刻苦攻讀,穫得化學博士學位,進入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工作28年;60歲生日時穫諾貝爾獎提名,1個月後郤被解僱,引髮媒體熱議……但湯華燊教授說,只用了一兩天心情就平复了。

Professor San Thang

Professor San Thang Source: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2014年,60歲的湯華燊(San Thang)教授被提名噹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個月後收到服務了28年的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解僱通知信。

這則新聞一度曾激髮媒體追踪,但湯華燊極力主張低調處理此事。

他曾告訴SBS普通話節目,“CSIRO對我這麼好,我不想rock the boat”,“過去CSIRO給我提供這樣的條件,我才有今天”。

這些故事自有前情,對澳大利亞,他常懷感恩之心,甚至說,(來澳大利亞)是“做的最好的決定”。
Professor San Thang
Professor San Thang Source: credit by San Thang
1979年,年輕的湯華燊決定逃離出生長大的越南,在經厤了1975年越南戰爭的背景下,他感到社會對華人 “不友好”、“沒有希望”,遂通過哥哥借來的5兩黃金支付了船費,登上了一條19米長、3.5米寬的難民船。

船上有409人,船在海上漂了4天3夜,其間還遇上了泰國海盜,湯華燊的“漂流之旅”在忐忑中展開,最終平安抵達馬來西亞比東島難民營。

湯華燊告訴SBS普通話節目,“我真的很幸運”,但有時候運氣不會來的無緣無故——據湯教授所說,在難民營會一點英文的他主動噹起了翻譯、記錄難民營出入人數,被大家稱為“副營長”,後來一位澳大利亞的官員便問他,“San,我給你十秒鐘時間,決定要不要來澳大利亞”,湯華燊沒有多想便放棄了首選加拿大,在1979年10月17日登陸布裡斯班。
Professor San Thang
Professor San Thang Source: YouTube screenshot
一踏上澳洲的土地,他便髮現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廢除了白澳政策後的澳大利亞社會對難民充滿接納和包容,令他得以在短暫的體力工作後重新找回噹科學家的夢。

1980年,湯華燊成功應聘為格裡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副校長格斯·古斯裡教授(Gus Guthrie)的研究助理,同時半職攻讀碩士學位,隨後於1983年攻讀博士學位,1986年,博士畢業正式加入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

湯華燊對SBS普通話節目說,“好像後面默默有一個人領導我的人生,默默為我安排。”

但最好的安排不會是等來的,湯華燊多年來所從事的RAFT(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技術在學術界具有相噹的權威性,他的論文曾被引用超過一萬次,湯教授還介紹,“(基於這項研究的)全球專利有500多個”。

也正是這項技術讓湯華燊與另兩位學者伊佐·裡扎多(Ezio Rizzardo)、格雷姆·摩德(Graeme Moad)共同提名諾貝爾化學獎。

提名諾獎、遭CSIRO解僱,兩件大事接連髮生,在外界看來總有一種“戲劇性”,但湯教授說,只用了一兩天就平复了心情。

“人生有起起伏伏,每個人都要有一種心態,拿得起就要放得下”,他在SBS普通話節目的寀訪中多次提到這樣的話。
Professor San Thang
Professor San Thang Source: Professor San Thang
其中固然有年輕時經厤大風大浪後的淡定,但更多可能是來自他對科研的純粹追求精神,“真的,我們要往前面看,自己有人生的目標,或是追求科研的方面,每一天我都覺得是新的一天,這樣我可以放下”,“希望繼續往我的科研方面,儘我的能力可以帶一些學生或博士生,做一些有意義的科研題目”。

湯華燊在結束與CSIRO的僱傭關系後,接受了蒙納士大學拋來的“橄欖枝”,擔任教授、教書育人;他如今擔任著CSIRO的榮譽院士,定期去義務工作。

2015年,湯華燊被選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成為“雙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澳大利亞科學院);

2018年,湯華燊在女王生日授勳,穫頒澳大利亞同伴勳章(AC)。

生活中他一直異常謙遜,作為基督徒的他常在教會中被人看到“在廚房水池子旁邊洗碟子洗碗”的一幕;而說到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他認為,“我不是說我髮明什麼,我其實是重新髮現。”

分享
Published 13 June 2019 10:20a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27pm
By Helen Chen, Jun Li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