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是否還守住農曆新年「最重要習俗之一」?

農歷新年是漢字文化圈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但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新年亦往往會時間與地域上的距離而淡化或變質。就以廣東人稱為「利是」的紅包為例,對身處澳洲的華裔移民「派利是」是否還有具有其價值與義意?

農歷新年是漢字文化圈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但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新年亦往往會時間與地域上的距離而淡化或變質。就以廣東人稱為「利是」的紅包為例,對身處澳洲的華裔移民「派利是」是否還有具有其價值與義意? Source: "Edmonton Chinese New Year 2014" by IQRemix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D 2.0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農曆新年是漢字文化圈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但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新年亦往往會時間與地域上的距離而淡化或變質。就以廣東人稱為「利是」的紅包為例,對身處澳洲的華裔移民「派利是」是否還有具有其價值與義意?


所謂的「利是」、乃取其諧音「勵事」或「利市」之意,普通話則稱作紅包,常見於中國傳統習俗與漢字文化圈背景下的各種慶祝活動,包括新春、婚禮、生辰等場合,鮮艷的紅色外封在華文化中往往代表「喜慶」的意思。

據記錄,早期的利是多以紅紙、用毛筆書寫上吉祥字句後折疊而成,直至明清時期、才出現包裹銅板的作法—即現代「壓歲錢」的前身,這種方式日後亦逐漸演變成,現代人將金錢放置於利是封內的形式。

在不少人心目中,利是乃農曆新年不不雖然澳洲在華裔移民的影響下,仍然重視與保留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但隨著華裔家庭移民家庭—尤其是其第二代開始「澳洲化」,這些傳統會否隨之而消失?

SBS廣東話亦訪問了三位於不同年代來澳洲、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華裔移民,以了解移民對是否已對派利是的想法有所改變。
所謂的「利是」、乃取其諧音「勵事」或「利市」之意,普通話則稱作紅包,常見於中國傳統習俗與漢字文化圈背景下的各種慶祝活動,包括新春、婚禮、生辰等場合,鮮艷的紅色外封在華文化中往往代表「喜慶」的意思。
所謂的「利是」、乃取其諧音「勵事」或「利市」之意,普通話則稱作紅包,常見於中國傳統習俗與漢字文化圈背景下的各種慶祝活動,包括新春、婚禮、生辰等場合,鮮艷的紅色外封在華文化中往往代表「喜慶」的意思。 Source: "VanCity Chinese New Year Red Envelopes" by Rod Ragli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2.0
多年前已移民澳洲的新加坡華僑、現已為祖母的Mirabel而言,派利是相等於承傳華文文化傳統,她亦希望能自己的家庭能繼續傳承這些習俗。
因為我想我的子女及後代明白,這是華人的傳統、華人的根。
「我(在澳洲)的親戚朋友並不多,所以我們若在初一十五(新年期間)一齊吃飯,都會向他們派利是,一方面取其慶祝的意頭,小朋友亦會很高興。」

而一名移民澳洲後回流香港,直至去年才決定從返雪梨的Maggie亦認為,利是是令她與身邊人都感到快樂的習俗,因此即使她已回流澳洲,仍然會希望透過派利是將祝福傳開。
其實我自己不論是親戚或朋友的子女,都會樂意向他們派利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又高興,對對方亦是一個祝褔。
「例如,我(之前在香港)上班,見到未結婚同事,亦會向他們派利,對於屋苑的管理員則更加要派,因為這是一種禮貌,但在澳洲則未必會是如此。」

由於在澳洲、農曆新年並非主流文化的習俗,所以Maggie認為向不熟的人派利是,往往是一場博奕。

「若澳洲的華人不習慣派利是,有時會產生尷尬的是,因為即使你想派利是給友人的子女,但對方沒有準備的話,就算我並不祈望對方回禮,但往往卻會令對方誤會(我有此意圖),而令場面尷尬。」

另一名澳洲生活超過廿年的印尼華裔第二代William亦有同感。

「我有在澳洲土生土長的朋友,他們經已流失了不少華人的傳統,所以我們亦要看情況行事,若覺得對方已是相當西化,就不會特意派利是。」
因為若你派利是給人(的子女),對方若沒有準備,就會很尷尬,我們都希望盡量保持大家和諧的氣氛。
同樣,William認為即使日後他的兩名子女長大,亦不會刻意要求他們維持此傳統。

「不會刻意迫他們,會視乎他們發展的路向,現在他們還小,若長大後他們願意跟從華人的傳統亦可,但不會強迫他們,一如我剛提到的澳生華人,若他們西化就讓他們跟隨澳洲的傳統也可,無謂強迫。」

William亦感嘆,往年在雪梨唐人街等地仍可見到過年的氣氛,在疫情及隔離的陰霾下,這兩幾年已趨於淡薄;剛回到雪梨不足一年的Maggie亦認為,即使在香港、新年及「派利是」的氣氛亦已不大如前。
但可能今時今日香港派利是的氣氛已沒有我們小時候般濃厚,所以(澳洲與香港兩地的)氣氛,相對地也並非有很大的分別。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派利是』有高興、熱鬧的氣氛,即使有人見到陌生人的小朋友,亦會派利是。但近幾年我在香港,感覺派利是的人好像已少得多,失落了已往的濃厚氣氛。」

但Maggie表示,她仍然樂意見到子女保留「派利是」的習俗。

「因為派利是是一個令人高興、是我自小時候已經有的習俗,我認為絶對應該代代相傳,甚至現代人未必個個都知的壓歲錢等習俗,我亦希望自己的小朋友能知道更多,因為所有這些都是傳統習俗,亦是一個祝褔。」
在不少人心目中,利是乃農歷新年不不雖然澳洲在華裔移民的影響下,仍然重視與保留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但隨著華裔家庭移民家庭—尤其是其第二代開始「澳洲化」,這些傳統會否隨之而消失?
在不少人心目中,利是乃農歷新年不不雖然澳洲在華裔移民的影響下,仍然重視與保留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但隨著華裔家庭移民家庭—尤其是其第二代開始「澳洲化」,這些傳統會否隨之而消失? Source: "Jessie & red envelopes" by Silly Jilly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2.0
己身為祖母的Mirabel則仍非常希望能透過長輩能堅持作出教導,讓好像「派利是」這些華人的傳統,在移民家庭得以代代相傳。

「我會希望一直傳承例如,吃團年飯、派利是這些習俗,讓後輩都明白我們的根,我希望隔幾多代也好,我們(作為家長)應一直教導,我已對我的子女與孫子女作出教導,希望他們日後亦會教導自己的後代。」

「我認為好多移民澳洲的華人家庭,亦十分願意向子女教導華文文化的傳統,我認識不少中國移民家庭,都會很著重傳承派利是等習俗,所以我不相信華人會輕易放棄教導這些傳統。」
子女是否聽教是另一回事,長輩仍要堅持這些教導,至於他們是否接受,就希望我們教得多,令他們仍然可以保留中國的傳統。
各位移民朋友又認為,您是否會希望在澳洲能夠傳承派利是的習俗呢?

更多訪問內容,請留意足本錄音。

與 SBS 一同共慶農曆新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