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粵普之爭」- 保衛方言的最後防線

多個團體反對「普教中」 要求議員表態支持粵語教中文

Source: Facebook/ 港語學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最近,香港再度出現「粵普之爭」的激烈辯論。有評論指,中國政府「推普廢粵」實質上是「推普廢方言」的其中一部份,只是其他方言較不受社會輿論關注。究竟強迫學習普通話有何利弊?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1997年,當英國將管治香港的主權交還予中國之時,當地只有四份之一人口能說普通話,哪怕只是「非常普通」的普通話。但二十多年過去,這個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普通話在香港使用的比率由25.3%上升至48.6%;英語的使用比例亦由38.1%上升至53.2%;相反廣東話的使用比率則由1996年的95.2%輕微下跌至2016年的94.6%。看看廣東省方面,粵語在當地逐漸失守已非新鮮事,主要原因是跟移民遷入有莫大關係。廣東省目前常住人口有超過1.1億人,相比於2000年的8,600萬人口,16年間增長超過2,300萬。即使自然生產而造成的人口增長佔當中一半,亦有一千萬是由外省遷入的,而他們說的語言則當然並非粵語。因此,當地人和外地人的日常溝通,自然便需要使用普通話。

香港電台電視部《鏗鏘集》節目早前訪問了一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謝昊。她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廣東話越來越被邊緣化及不受重視;又指很多服務行業會僱用外地人,不懂、不願或不肯說粵語時,便會以「請說普通話」作回應。她說:「在自己的地方說自己的語言,卻會被人家覺得自己是個難相處的人,這是最令我難以理解的。」她又指,民間亦有矮化方言,甚至街上有標語寫「講普通話做文明人」,好像說普通話才是文明的表現。有鑑於廣東省的經歷,部份香港人在越來越多人使用普通話交流的趨勢下仍對普通話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抗拒的心態,實在不難理解。

香港主權移交後,普通話一如所料地更受重視及更為普及。教育局在1999年開始公開宣傳,其長遠目標是要以普通話而非廣東話作為中文科的授課語言,但未有提出實施的具體時間表。十年後,政府顧問小組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宣佈,將支出2,600萬港元予各學校,轉為「普教中」。廣東話關注組織估計,即使有多項學術研究都表明以母語教授中文才是最好,目前已有七成小學及25%中學均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有小學學生家長批評學校多年來不斷改動教授中文的政策,令女兒難以適應,明言「女兒一翻開中文書本,壓力就會來」。她說:「女兒對於不懂的中文字,會看課本的普通話拼音,用普通話讀出來...... 但只懂得把字拼出來,不等於懂得中文。不懂文字的意思就等於沒學過。」

廣東話被認為是起源於公元220年漢王朝覆滅之後,當時長時間的戰亂令北方的漢人向南方逃離,由此將他們的古老語言帶到南方。而在隨後的唐朝、宋朝,詩詞都是用粵語寫成的,這亦無可置疑的事實。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尋尋和慘慘是閉口音,覓覓和戚戚都是入音k收音,互相呼應。相反,被稱作「官話」(Mandarin)的普通話,最早的紀錄則要晚得多,是在14世紀中國的元朝。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普通話方在全中國普及。而若果用普通話讀出《聲聲慢》,覓(mi4)是第四聲、戚(qi1)是第一聲,韻味瞬間黯然消失。

網上媒體指,香港開埠一百多年來,粵語並未有因提倡英語而被消滅,但其他地方方言卻逐漸式微。因為不論語言是文化載體也好、是溝通工具也好,只要越來越少人用,她便會自然消失。「粵普之爭」雖然廣受關注,但其他各大語系亦同樣面對相同的處境,包括吳語、湘語、閩語等等。前上海名嘴周立波說過,上海年輕一代很少人能說標準上海話,小孩更不用說了。很多國家都讓官方語和地方語共存,但中央為了推普而不准使用地方語,這絕對是「滅種」的做法。

在「一國兩制」下,中國政府不能用類似對付廣東省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來對付香港,規範廣播和學校必須用普通話,而方言節目必須通過批准才能播放。也許,香港是保衛廣東話及其他方言的最後一道防線。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