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 中秋吟诗,体验穿越时空的共情

Mid autumn festival

Source: SBS Vietnamese/Tuan Anh Tran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中秋佳节的传统活动除了吃月饼、玩花灯之外,还少不了吟诗赏月。古今中外,身处不同时空的华人总能在面对同一轮明月时产生奇妙的共情。澳洲蓝视野读书会的南城三叔受邀讲述“穿越时空”的中秋诗词。(点击封面图片,收听完整音频故事)


要点:

  • 古代诗词中的中秋文化元素:明月、婵娟、美酒、典故……
  • 苏轼用《水调歌头》跨越时间与前人李白的唱和
  • 李白的《把酒问月》与前人屈原、曹操、袁宏的唱和
  • 辛弃疾用《木兰花慢·中秋饮酒》与前人苏轼、李白的唱和
  • 今年中秋,澳洲华人与故乡异乡的亲友跨越空间的连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能是华人世界流传最广的一首中秋诗词了。不仅词句本身脍炙人口,还有熟悉的吟唱版本。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城三叔解释了其中的文化元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一开始指的是曼妙多姿,后来用来形容美人。唐朝时期开始用来比喻月光的明媚,或者直接用来指代月亮。比如,唐朝刘长卿的《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把酒问青天’中的酒,没有明确指代酒的品类。按照时令来推断可能是桂花酒。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是一种传统工艺酿制的低度酒,而不是后来的高度的蒸馏酒。”他说。
随着经济增长,中国酒精消费也连年增高。
随着经济增长,中国酒精消费也连年增高。 Source: Getty Images/Ivan
苏轼在《水调歌头》的开篇写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因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认为是作者怀念弟弟苏辙的作品。

南城三叔补充说,除此之外,这首词也是苏轼对三百年前大诗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的唱和:“李白在饮酒时应一位故知贾淳所问,把酒问天写就了这么一首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问月诗至少承接了此前三位诗人的作品。首先,问天这种体裁显而易见是受到了屈原《天问》的启发。然后,‘当歌对酒’是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应和。”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中体现出的空虚寂寞冷的情绪,实际上来自于‘牛渚玩月’的的赏月佳话。东晋时代,镇守牛渚(今采石矶)的大将军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偶遇并且识拔了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袁宏。后来袁宏成为了大文学家、史学家。后来文人雅士争相效仿,在此处泛舟、登楼、赏月的连绵不绝。”

于是,赏月这件事又和渴求知遇联系在一起,而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在创作这两首诗词时都存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李白后来在他的诗里也经常提到‘牛渚玩月’,比如有一首诗说:‘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还有‘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Moon festival in Cabramatta
Moon festival in Cabramatta Source: SBS
“在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一百多年后,辛弃疾同样用屈原的天问体赋,和苏轼、李白、屈原共同唱和,写就了《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南城三叔提及的这几位历史文人通过吟诗赏月,打通了时间的界限、产生了奇妙的共情。今年中秋,澳洲华人也许可以通过吟诗赏月打破空间的隔阂,和远在家乡或者异乡的亲友产生一种连结。

南城三叔认为:“中秋这天的它的月亮是绝不寻常的。它不再是科学意义上悬挂在太空中的冰冷石头,而是一座高悬于太虚幻境的天上宫阙,也是我们华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可以让所有被中华文化感召的人、无论年龄、性别、境遇、地域、观点在这一刻悲欢相通。穿越时空与古人、今人,甚至后来人一起共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诗歌是国人的宗教’。中秋之夜的月亮就是我们这些人的共同的信仰。”

“诗人苏轼在太白问月中读到了自己,他在那一刻和和李白共情了。而我们又在苏轼那里读到了千古不朽的人文情怀。苦于疫情、困坐于家中的我们在这一刻又与苏轼共情了,并且在古人的吟诵当中找到了无限的慰藉。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本文系SBS中文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留在家中并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请在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