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震驚】疑犯承認存心襲擊安倍但為何動殺機?

全球對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中槍身亡均感到震驚。多國領袖表示哀悼及譴責兇徒暴行。

67 歲的安倍晉三是於昨天(8/7)在日本奈良巿發表競選演說時被涉案的槍手山上徹也在近距離開槍擊斃。

67 歲的安倍晉三是於昨天(8/7)在日本奈良巿發表競選演說時被涉案的槍手山上徹也在近距離開槍擊斃。 Source: AFP POOL(AP Photo/Kazuhiro Nogi, File)


要點:

  • 安倍遺體已移離醫院並在下星期二舉殯
  • 警方指疑兇承認襲擊安倍,動機並非源自政治立場
  • 多國領袖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中槍身亡均感到震驚

 

安倍晉三的遺體凌晨經已移離醫院,運往其生前位於東京的寓所,並在下星期二舉殯。 警方成立90人的小組,亦將循謀殺方向調查事件。涉案的41歲前海上自衛隊員山上徹也繼續被扣留調查。警方指他承認襲擊安倍,動機並非源自政治立場,而是安倍同疑兇怨恨的一個特定團體有聯繫,但警方未有透露是甚麽團體。

67 歲的安倍晉三是於昨天(8/7)在日本奈良巿發表競選演說時被涉案的槍手山上徹也在近距離開槍擊斃。警方指槍手所使用的是一支自製槍械。奈良警方經已結束對疑兇住所的搜查,並從屋內搬走十多箱物品, 並找到「幾件手工製作類似槍支的物品」。

事發在當地昨日早上約十一時半,據現場的片段顯示,安倍在第1響槍聲傳出後,轉頭望向後方位置,之後繼續發言,身旁的保安人員亦未有特別反應;到第2槍響槍聲傳出後,安倍便受傷倒地。
日本民眾紛紛到事發現場獻祭悼念。
日本民眾紛紛到事發現場獻祭悼念。 Source: ( 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 )
奈良醫科大學醫院的醫生花了四個多小時試圖通過輸血挽救安倍的生命, 但醫院表示,由於安倍傷及心臟及頸動脈,大量出血,院方雖然為他輸了大約一百包血,但最終搶救無效,安倍晉三在下午約五時證實不治,終年67歲。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昨天對記者發表講話時情緒激動,並指事件是「不可原諒的野蠻行為」。他並重申,不會讓暴力阻止日本的民主進程,所以明日的上議院選舉將如期進行。

世界領導人表示敬意
多國領袖表示哀悼及譴責兇徒暴行。
澳洲總理艾巴尼斯昨天發表一份聲明, 表示:『這是一宗令人震驚的消息。』

他又指,安倍晉三的影響和傳奇是不會被遺忘的。

艾巴尼斯說:『安倍晉三是澳洲在國際舞台上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在他的領導下,日本成為澳洲在亞洲最親密、最志同道合的伙伴之一而這個傳奇一直延續至今。』
『我們向安倍夫人和安倍的家人和朋友,以及日本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同情和哀悼。』

聯邦反對黨領袖達頓(Peter Dutton)表示,澳洲人與在日本悼念安倍晉三的人一同感到悲痛。

在一份聲明中說:『安倍晉三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國際政治巨人和偉人。』

他補充說,民主國家將相互支持,公民將記住安倍是如何「為他的價值觀和日本的未來而奮鬥到底」的。

澳洲前總理譚保(Malcolm Turnbull)表示,對於導致安倍死亡的槍支暴力事件,大家都深感震驚和失落。

美國總統拜登則到日本駐美大使官邸簽弔唁冊,向安倍的家人致以慰問,形容事件是日本的悲劇,並下令美國下半旗致哀至星期日。

拜登說,安倍對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願景將持續下去。 拜登又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電話討論事件。白宮表示,拜登對事件感到憤怒和悲傷,強調延續安倍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願景,以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性。

另外,印度總理莫迪亦稱讚安倍作出巨大貢獻,令兩國關係提升至特殊戰略和全球夥伴水平,宣佈印度在今日全國哀悼一日。

他形容安倍是『一位傑出的全球政治家、傑出的領導者和傑出的管理者。他畢生致力於讓日本和世界變得更美好。』

莫迪表示,他將珍惜多年來與安倍共度的時光,包括最近一次在今年 5 月兩人在四國峰會期間的會面。

在台灣,總統蔡英文說:『世界失去了一顆明星。』

她表示:『國際社會不僅失去了一位重要領導人,台灣也失去了一位重要而親密的朋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她仍在努力弄清針對安倍的襲擊。

她將安倍形容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和「多邊世界的捍衛者」,並稱導致他的死亡是「殘忍而懦弱的謀殺」。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9 July 2022 12:57pm
Updated 9 July 2022 1:00pm
By Selina Ko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