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談虎:虎是「禽」?是「獸」?還是「蟲」?

虎,雖然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但卻也並不陌生。有所謂「飛禽走獸」,虎是陸地上的動物,是「獸」的一種,而且更是猛獸,一如獅、豹、熊、野狼之類。說到「禽」,也自然會聯想到雁、麻雀、烏鴉、蒼鷹等飛鳥,然而,虎身上既沒有羽毛,也不會飛,為什麼說牠是「禽」呢? 說虎是「蟲」,更是可笑吧?試想像一下,把虎與蚯蚓、毛蟲、蠶蟲並列在一起,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tiger mum and cube

Source: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

在中國古代,「禽」、「獸」、「蟲」的意義與今天的大不相同。

虎是「禽」:

「禽」字最先用作動詞,指擒拿的行為動作,即之後才出現專作動作用的「擒」字,「禽」字後來亦用作名詞,指擒獲的對象。作為名詞,「禽」既可指擒獲的飛鳥,也可指擒獲的走獸。

中國最早的文字學著作,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對「禽」一字有這樣的解釋:禽,走獸總名。

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義》解釋「禽」的意思:禽者何?鳥獸之總名。

中國古代有一套很著名的體育鍛練方法叫「五禽戲」,是漢末醫學家華佗所創作,主要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姿態和動作,伸展四肢,轉動軀幹,以達到加速血液循環、活動關節、增進健康的目的。《後漢書.方術傳》記載了華佗的解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華佗所指的五禽,除鳥以外,其他的虎、鹿、熊、猿都是我們今天所指的獸類,可見,古人把獸類亦通稱為「禽」。因此,虎是「禽」。

東漢思想家王充編著的《論衡.遭虎》解釋何謂虎:虎亦諸禽之雄也。

後來詞義收窄,「禽」是鳥類的總稱。我們常說的「飛禽」、「家禽」、「珍禽」、「鳴禽」等都是。

虎是「獸」:

對於這說法相信大家都會同意。

與「禽」字一樣,「獸」既是名詞也是動詞。作為動詞,獸是打獵之意,即後來出現的「狩」字的意思。作為名詞,「獸」就是獵取的對象。「獸」本來亦可解釋為「禽獸」的總稱,後來詞義收窄,專指「四肢無嚴格分工,通體生毛的哺乳動物的總稱。」在此定義下,虎當然是「獸」了。

中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中的《釋鳥》謂: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一般而言,當「禽獸」二字並列成詞時,通常都兼指鳥類和獸類,但也有單指獸的。儒家經典《禮記 ·曲禮上》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這裏把鸚鵡歸為飛鳥,猩猩則歸為「禽獸」了。

虎是「蟲」:

虎是相對較兇猛的動物,說牠是「蟲」,似乎頗有點滑稽。

不過,「蟲」,在古時是泛指一切動物,還包括人。

儒家經典《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辭源》中說「蟲」是泛指所有動物,獸類是「毛蟲」,禽類是「羽蟲」,龜類是「介蟲」(甲蟲),魚類是「鱗蟲」,人類是「倮蟲」(倮,無羽毛麟甲蔽身之意),合稱「五蟲」。

因為虎的性格兇暴,所以古籍中稱牠為「戾蟲」。《戰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

章回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寫武松喝下十多碗酒後,不管酒家警告「三碗不過岡」,硬要上景陽岡。酒家勸阻說「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隻吊晴白額大蟲,晚上出來傷人,壞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武松哪會理會?自恃走過景陽岡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堅持上路。小說之後的發展大家都很淸楚了。這隻「大蟲」就是那兇暴的吊晴白額虎了。

把虎叫作「大蟲」與避諱有關。古時為了表示尊敬,在言語或書寫時,不直接稱呼君主、祖宗或尊長的名號,而以缺筆、缺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替代,稱為避諱。唐朝開國君主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由於避諱不能用虎字,既然古時所有的動物都叫蟲,而虎是威猛的動物,便改叫「大蟲」,也算是一種尊稱了。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虎是「禽」,是「獸」,也是「蟲」。

與 SBS 一同共慶農曆新年。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8 January 2022 6:40pm
By Chan Yuk Chi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