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恐慌購買” :澳華鄰裡“助買”有助於緩解焦慮

卫生纸

卫生纸 Source: Pixabay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隨著澳大利亞確診2019 冠狀病毒的患者數迅速增長,許多居民選擇囤積日用品,各大超市的衛生紙一度售罄。澳大利亞注冊心理諮詢師駱琛表示,“恐慌購買”是一種在災難前後的常見現象,華人社區替隔離在家的鄰裡“助買”日用品的行為可以有效的緩解疫情所帶來的的一些“創傷性的反應”。


“恐慌購買”其實就是囤積一些“不可替代”的日用品,據心理諮詢師駱琛的解釋,過度囤貨可歸咎於人們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人在遇到災難的情況下情緒腦的反應要快過理性腦。” 在理性思考該買多少廁紙之前,人的反應是“災難來了,儘可能多買東西越多越好”。


 

要點

  • 囤積“不可替代”的日用品是人們在災難前的一種自然反應;
  • 人們在閱讀信息時會有選擇的注意與疫情有關的負面新聞;
  • 華人社區的“助買”行為可有效緩解恐慌情緒。

 

“澳洲的衛生紙是自產的,沒有必要過多的囤積”

廁紙售罄的現象併不僅僅出現在新冠疫情籠罩的澳大利亞,在日本阪神地震之後,由於公共場所缺少廁紙,噹地的衛生狀況一度堪憂。

在緊急狀態之下,人會產生一種“失控感”,需要做一些事情來緩解焦慮,找回這種控制感。

究其原因,信息過載,即大量接受負面的信息,讓人們產生了“恐慌情緒”,尤其是我們在受到疫情持續影響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性的關注和疫情相關的信息”。

有一些在家自我隔離的朋友也會因次產生心理上的狀況,“隔離會喚起我們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那限制我們接受疫情相關信息的時間,併適噹的“轉移注意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傷性反應

coronavirus
Source: Twitter
駱老師表示,“恐慌購買”等災難期間的過激反應屬於一種自然的反應,併不屬於創傷應急綜合症(PTSD)所討論的範疇,如果事件結束後半年,哭泣、失眠等行為若是依然存在,才可被定義為PTSD。

通常,PTSD分為兩類。一種是非人為現象,即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創傷;另一類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創傷,比如說事件所帶來的歧視、暴力。而第二種傷害持續的時間更長。

遭受創傷後,人們會產生麻木的反應,甚至會有“不知道自己在哪”、哭泣、失眠等症狀。非專業人士在替彆人進行心理急救是需要注意“少說多聽”,不去“預設對方的感受”。

為有需要的人提出幫助和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說華人社區的“助買”行為,“比你說什麼都來得管用”。

歡迎點擊圖片音頻,來收聽澳大利亞心理諮詢師駱琛對“恐慌購買”的深度解讀。

(本文系SBS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