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华人教师:“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是时候转变了

 Large group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ing an exam during a class in the classroom – credit: Getty Images/skynesher

Source: Getty Images/skynesher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有家长认为近日新州精英学校新规“针对华人”。华人教师孙老师对SBS普通话节目表示,新规是大势所趋、可以预料,而华人家长是时候转变根深蒂固的“惟有读书高”观念了。(点击上图收听采访)


要点

  • 分配给弱势学生群体的20%名额不一定会全部用完
  • 考试成绩公布方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 教育部并非“打压华人”,而是在打压精英公校的“私校化”
  • 通过繁重课外补习考入精英学校系统不可取



近日,新州教育部宣布了小学英才班和精英学校相关新政,引发了华人家长的激烈讨论,有家长感觉“被针对”了。

在新州公立学校担任历史老师的华人孙老师接受SBS中文普通话节目采访时表示,近日公布的一系列改革是大势所趋,家长无需过于担忧。

同时他也认为,华人家长需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让孩子自然发展,尊重其意愿并挖掘他们真正的天赋。
NSW selective school Chatswood High teacher Samuel Sun
孙老师(右)在悉尼某公立高中担任历史老师,目前带的8个班级中有2个是精英班。 Source: Supplied

二成名额是上限而非定额

首先,关于吸引眼球的“20%名额”这一数字,孙老师表示只是一个上限,并不意味着这800多个名额一定全部都会由弱势群体学生占据。

“具体用多少,其实我们作为老师也不知道,还是要看明年(教育部门)出来说具体统计一下照顾到的这个名额占百分之多少。”

“而且它有很多限制的。第一个是降分,新政也设置有10%的降分上限。就算你是一个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对于你的这个特殊照顾,其实也只是给(录取分数)打个九折,所以其实也是很有限的。”

孙老师表示,家长无需担心精英公校中“一下子会有很多来自弱势群体的孩子”,或怀疑这些学生“是被硬塞进来的”,甚至认为精英学校系统含金量下降。

“其实我觉得这都是很多余的顾虑。”
关于许多华人家长在此前在SBS普通话节目上或接受采访时表示出的对“暗箱操作”的担忧,孙老师表示可以理解,但从目前公开的政策相关信息来看,其实教育部门对此并非毫无考量。

他指出,想要享受这个10%的降分照顾名额的学生是不需要去主动申请的,教育部会根据学生的背景资料去筛查、去看符不符合资质。残障和原住民学生配额基本无法“被操作”,而对于偏远地区这一类别,他表示“其实整个大悉尼没有多少地方是符合这一个规则的”。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风险跟收益来讲,也不值得去钻这个空子、冒这个风险。因为你全家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区去读书,那里可能没有像大部分悉尼地区这样交通的便利、生活的便利。要承担的这种风险,但你的收益可能也最多只是能够降分10%。”

成绩改革是大势所趋 可以预料

一些受访华人家长认为,比起“二成名额”,新政对于考试成绩公布方式的改动更加值得关注,认为影响透明度,侵犯了家长和考生的知情权。
Chinese student and teacher
Source: Getty Images/JohnnyGreig
对此,孙老师则持不同看法。

“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个趋势。大家可能都已经习惯打分这种方式,那突然之间不给分数了,然后通过一系列更复杂的计算方式(进行公布),各位家长短时间内不能马上接受也是很正常很合理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改变其实也是一个可以预料的改变。”

他表示,新政也好,新的成绩公布方式也好,其实都是一个趋势——目前学校内部的很多考试都逐渐倾向于不为学生打出一个具体的分数。
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在未来可能十年二十年,大家能感受到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其实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进步。

打压华人不存在 实际是在打压公校“私校化”

根据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ACARA)管理的上的相关数据,目前新州排名前三的精英公校(James Ruse、Baulkham Hills以及North Sydney Boys)学生家庭教育、收入背景甚至比绝大多数顶级私校(Shore、Knox等等)都要不平均。
My School screenshot of NSW top selective school James Ruse High
My School数据显示,新州顶级精英公校James Ruse Agricultural高中的社区社会教育优势指数(ICSEA)与私校相当,学生普遍来自家长受教育程度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优越的家庭。 Source: My School/Supplied by Samuel Sun
“其中只有11%(学生)是来自中上等家庭,有5%来自中下等家庭,然后下等则完全是0。跟这个分布很像的学校其实就是很顶级的私立学校,”孙老师说。

因此,当教育部看到精英公校学生来自特定收入和教育背景家庭越来越多,开始呈现出“私校化”趋势时,必然会做出政策调整,来遵循公校系统的原始出发点。
公校是服务所有家庭的小孩的。
“所以当某一阶层家庭的小孩占据多数成为主流时,当局当然会去出台一些政策去调整,然后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教育背景、所有收入群体的小孩。”

到底什么是公平与不公平?

孙老师特别强调,教育部设立精英学校系统的出发点便是希望为各阶层有天赋的孩子服务。

“它的根本逻辑是认为‘天才学生’——英文叫做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其实你从他的用词都能感觉到其定义是学生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是出生就有的。这个跟出生在哪个家庭没有关系。我觉得整个精英(学校)系统是基于这一点建立的。”
talented students
Source: Getty Images/Caia Images
“但是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在于,其实很多华人家庭包括我自己的家庭都会有一种概念,就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勤能补拙,我们要通过刷题练习提高自己的成绩。”

孙老师认为,目前很多华人家长想让孩子走精英学校这条路,其实也还是通过去补习、去做更多的练习来达成。但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其实跟精英学校本身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因此导致许多家长觉得新政策不公平,“原因是觉得孩子其实应该凭自己的成绩、凭本事,而不能依靠政策上面的一些优惠倾斜”。

但他表示,教育部对此的观念却是: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负担得起大量的补习费用,或花费同样的时间在学习上。

“所以说教育部认为要实现公平,其实是需要去有一些更详细的政策来帮助这些弱势的学生。”

正如新州教育部长莎拉·米切尔(Sarah Mitchell)在一份声明中说的:“学生的学术潜力不应该由他们的居住地、背景或残障决定。我们正在帮助解决阻碍资优学生公平公正地进入英才班和精英中学的那些意想不到的障碍。”

是时候转变“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了

孙老师说,他本人以及认识的很多精英学校老师其实都不赞同学生依靠繁重的课外补习来提高成绩。

“我知道有一些学生,下午放学之后要在课外(补习班)排课排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要上课,各种各样的课。我们作为老师,是认为是要顺其自然发展的。”
study overload
Source: Getty Images/woraput
作为华人老师,孙老师特别能理解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盼,但学习并非“成龙”的唯一途径,而每个孩子在学习上以及其它各种方面都有可能擅长或不擅长。

他认为,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并挖掘他们真正的潜力与天赋所在,例如艺术、体育等等,或许就不需要让孩子参加繁重的课外补习考取精英学校,也能够在各种方面有所作为。

“但是我觉得这个想法可能在西方教育(理念)里面能更为接受,但是在我们华人家长里面,其实它是一个太过于理想化的看法。”

他指出,家长们还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

“我们其实作为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期望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就可能只会说我们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开开心心长大就好了。”

“但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成绩很优秀,看到这种对比之后,没有多少家长内心还是能做到坚持自己本来的观念,能毫无波澜的。”
我觉得这时候很多家长会产生焦虑,从而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一些干涉。
教育问题从来都无法单独讨论,家庭、社会、文化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对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我甚至觉得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一个我们根深蒂固的理念,所以也很难一下子去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本次新政策能够引发来自华人家长群体不喜的原因。”

本文仅为嘉宾观点,不代表SBS立场。

(本文系SBS中文普通话节目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