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地球的健康飲食習慣

Kitchen fun.

Three little children holding slic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over their eyes. Source: Getty Images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最近有研究人員建議少吃紅肉多吃素菜,不但能改善人類的身體健康,更能有助改善生態環境。究竟研究人員提出甚麼具體建議?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介紹。


據統計,,但同時亦有超過20億人身患肥胖或其他與飲食習慣有關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及心臟病。食用一些造成這些健康問題的食物,以及人類製造及加工製成這些食物的方式,正將地球推向危險的邊緣。

目前,生產食品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是總排放量的三份之一,間接加劇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同時,全球的糧食系統亦正造成大規模砍伐森林及物種滅絕,並不斷耗用地球的海洋及淡水資源。

更嚴重的是,全球每年棄置的食物量為總產量的三份一;遭浪費的食品數量足以餵飽全球飢荒人口足足四次。另外,糧食系統亦由於環境惡化及氣候變化而面臨威脅,影響系統每天為人類供應食用的多元、高質食糧。
Weight cutting can lead to short term weight loss but causes a host of health issues
Weight cutting can lead to short term weight loss but causes a host of health issues Source: SBS
為改善人類及地球的健康,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對任何人,不論地理、經濟或文化背景,均適用的「星球健康飲食模式」(planetary health diet),包括每天550克蔬果、230克全麥、250克奶製品、100克來自植物的蛋白質(如扁豆、豌豆、堅果及大豆食品)、少量肉類(即每天28克魚類、25克雞肉、14克紅肉)、每天50克脂肪、30克糖份及每星期1.5隻雞蛋。

研究人員表示,此轉變是激進但可以實現的,並可在不擴展農業用地的情況下實現;同時,轉變亦將能使人類減少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食水,同時亦能減少氮氣及磷質的使用,對保護陸地及海洋資源尤其重要。預測到2040年,地球的糧食系統將開始吸收消化溫室氣體,而不再繼續淨排放;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亦必須降至零,並密切注視甲烷及氧化亞氮之排放量。
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列出了五個能有效達成這個飲食習慣轉變的策略:

(一)引領健康飲食習慣作為全球新趨勢

通過加強公共衛生資訊及實施新輔助性政策,鼓勵民眾從小開始養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美味的飲食習慣。同時,亦應限制不健康食品店舖及,鼓勵飲食市集及街頭小食攤檔出售更健康的食品選擇。

(二)種植一些對人類及地球生態有利的產物

重新調整人類糧食系統的首要來源,使農業成為可持續糧食發展的首要食品來源。具體方法包括:將有機農場廢料混入種植土壤、大幅減少轉動及攪拌土壤的耕作、在循環農業系統中生產更多樣化的食品以保護及增強生物多樣性等。

(三)生產更多正確的食品

將重點放在食品的「質素」而非生產食品的「數量」。透過使用可持續方法及新興技術,如使用全球衛星定位(GPS)技術施放微量肥料。在肉類食品的生產方面,亦可重新調校飼料成份、減少穀物的份量,從而減少種植糧食所需要的土地。

(四)保護陸地及海洋生態

委員會認為,目前沒有額外土地可供進行進一步農業擴張,水土流失的土地必須得到恢復或重新造林。同時,亦需保護魚類賴以為生的海洋生態。海產數量應維持在可持續的水平,而水產養殖亦必須採取「循環生產」的模式。委員會提議由食物廢料中滋生的昆蟲,採集含豐富蛋白質的飼料。

(五)大幅減少糧食損失及浪費

在不適合的時間進行收割、處理農產品不當、雪藏不當等都是食品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樣地,消費者亦應盡量減少丟棄食品的數量,加深認識「最佳食用日期」及「食品到期日」的標籤,並善用剩餘的食物。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